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 (1927-1941)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 (1927-1941)

ISBN: 9789629506049

出版社: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年: 1998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內容簡介

香港雖是蕞爾小島,新文學的發展卻自有其脈絡,可惜由於資料搜集的困難,早期香港文學作品長時間未能整理出版,使讀者無緣欣賞,也給香港文學研究造成一定困難。

本書三位編者均為香港文學研究的有心人,也是卓有成績的學者,經過多年細心搜集整理,終為讀者提供這一個難得的選集。

三位編者以對話形式就本書內容各抒己見,精采紛呈。本書與《早期香港新文學資料選》可參照閱讀,有助讀者了解早期香港文學的基本面貌。

選載

(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新文學發展狀況

1 新詩特色

鄭:從這次看的材料中可見,廣州的影響似乎不大明顯,而剛才小思女士提到的上海因素則較為明顯。侶倫的小說在葉靈鳳於上海主編的刊物刊登以外,李心若、陳江帆在這時期有代表性的詩歌,幾乎全部都在上海《現代》雜誌發表,反而較少在香港的刊物上刊登。

盧:李心若肯定是生活於香港,他是新會人,就讀於英華書院。經常來往香港廣州,陳江帆也常在香港生活,他們的作品較多在《現代》發表。

鄭:李心若及陳江帆的詩歌雖然在《現代》發表,但是他們反而缺乏《現代》所提倡的西方現代派色彩。當時《現代》所提倡的詩歌,是歐洲象徵主義的風格,即較傾向朦朧、多義、神秘這幾方面的。而李、陳二人在這時期發表的詩歌,都以抒情為主,帶有感傷(sentimental)色彩。一般會用浪漫來形容他們兩人的詩作,但其實與西方浪漫主義強調個人解放的精神有別,而抒情仍是突出感傷,所以與《現代》提倡的詩風是有距離,因為沒有表現出當時上海現代派的特色。另一方面,雖然他們的創作量較多,而且能在上海雜誌《現代》發表,但作品卻缺乏都市性,他們雖然住在對外相當開放的香港,但詩作並沒有都市性,只有感傷的抒情。我懷疑這可能與他們的年齡有關,年輕的詩人多愛寫帶感傷色彩的作品;而且,在創作初期會較為重視個人的情感。因此,他們雖然從香港進軍上海文壇,但始終沒有吸收當時現代派的色彩。

黃:詩歌進軍上海較多,發表在香港本地創辦的雜誌上數量又如何?

盧、鄭:還是有的,只是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