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德国

副标题: 一个冬天之后的神话

ISBN: 9787309019797

作者: 邱震海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7-12

页数: 475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作者简介


邱震海于1962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德语专业,同年秋天考入同济大学德语系攻读研究生,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1997年留学德国,后在图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赴港工作,先后任香港《文汇报》外交新闻高级记者、香港创新发展集团推广总监、德国之声驻港特派员、澳门大学兼职讲师。

目前为凤凰卫视评论员及主持人、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资深会员和东南亚和欧洲报刊战略问题专栏作家。

目录


目 录
一片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土地(自序)
第一章 从侏儒到巨人
一 1990年10月3日:难忘的统一之夜
狂欢的广场,狂欢的人民 恶梦醒来是早晨分
裂的德国并不属于德国人
二 德国东部:科尔的耻辱与愤慨
德国东部:蓬头垢面的妇人要重新梳理 科尔受辱记
政治家:具有生命危险的职业
三 一种语言,两种思维
咖啡厅里竟无人去过东部 东部街头印象
小巷深处的即兴采访 前人民军中尉雷内
美丽、典雅的柯杜拉 变化从一年后开始
四 昔日盟友今何在
采访莱比锡市长 哀怨、惆怅的德梅齐埃
“进口政治家”在东部
第二章 迟到的世界大国
一 振聋发聩的总统就职演说
争总统,各大党互不相让 质朴的新总统语出惊人
二 “黑色星期三”:西欧金融市场狂风骤起
金融风暴突如其来 丢英镑:变阔的奴仆要奚落昔
日的主人 保法郎:哥哥牵着弟弟的手 呼风
唤雨的德国人
三 阿登纳与科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巨人
任期最长,影响最大 均出生于小公务员家庭
成才环境天壤之别 职业政治家的生存之道
科尔轶闻不断
四 勃兰登堡门前:克林顿难与当年肯尼迪媲美
肯尼迪:“我是一个柏林人” 33年后克林顿遭冷遇
欧洲大陆:美国面临强劲对手
五 亚洲:德国不再坐失良机
敏感的地理环境 德国人如梦初醒 科尔飞往
远东 全面展开亚洲战略
第三章“如果德国人笑了,世界将为之颤抖”
一 精细的德国人
什么是国民性格 238遍称呼博士 世界名人
看德国国民性格 直线式思维与社会大棋盘
国民性格与法制化 可怕的“灰色区域”
二 再严密的系统也会有漏洞
系统之间的“真空地带” 聪明还是愚蠢 喜欢
还是尊敬
三 精神和人格的双重性
――德意志精神世界透视(之一)
大器晚成的民族 视野偏窄、仆从精神与“民众正义
感” 普鲁士道德观
四 德意志:一块特殊的土壤
――德意志精神世界透视(之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说开去
从“民族运动”到费希特演讲 好人乎?坏人乎
第四章 法西斯―――一个令人不寒而粟的字眼
一 正义在哪里
一战前:法西斯萌芽已经产生 一战后:思想“万花
筒”搅乱人心 希特勒上台:某些西方国家和左派
力量的共同错误
二 难民营燃起熊熊烈火
霍尔斯维达:排外暴力终于开始 两个并不成立的逻辑关系
罗斯托克火光冲天 默恩和索林根:德国人重又背上十字架
三 “你们为什么袭击外国人?”――来自东部的报告
冒险踏上东部之行 18岁的光头士
从少先队员和青年团员到新纳粹分子
四《青年自由者》周报――知识界的极右精神支柱
德国的极右报刊和政党 《青年自由者》试析
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
五 “我们是爱国者”――极右政党领导人如是说
自然风光与民族心理 “共和党”:爱国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情绪激昂的“共和党”议员
第五章 德国属于谁――敏感的外国人问题
一 历史没有忘记
模糊的“外国人”概念 1964年:科隆火车站一幕
宽容、开放的普鲁士 解近忧而未能消远虑
从开放走向保守
二 “德国不是移民国”
从左派国际主义到自由主义和绿党
多元文化社会和移民社会
三 大门为谁开――德国的外国人政策透视
保守的基民盟 绿党比社民党更开明
游移不定的自民党 等级森严的“居留许可”
微妙的“安全通道”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 同处欧洲的法国:相异与相似之处
法国国籍要素及近代移民潮 现实的法国人和“浪
漫”的德国人 法国社会的右倾信号
五 “对不起,我没有护照”――非法入境者在德国
外国人事务局见闻 舒尔茨警官的烦恼
丛察 一个来自秘鲁的女人 结婚,导出人间悲喜剧
六 也许该有一份理解
第六章 历史在敲门
一 600万犹太人的冤魂
悲剧这样拉开帷幕 两个同等优秀的民族
历史的嘲弄,历史的不公
二 在联邦十字勋章背后
卢卑克市新来的神秘人物 博士突然失踪
从死亡到新生 罪人还是功臣
三 在天使与魔鬼之间
真实的故事让德国人羞愧 天使还是魔鬼
四 “为什么要由我们来背起十字架?”
50年后的心理煎熬 哦,老兵
怎么也丢不开的历史
第七章 德国模式――社会渐进改良
一 马克思的故乡:工人运动曾经风起云涌
从自由主义、早期工会到社会主义
拉萨尔和马克思
二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社会民主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和平还是暴力――工人政党的早期发展 艰难的
“自我更新”之路 今日不再轰轰烈烈
三 从俾斯麦的安抚到阿登纳的顺水推舟
――德国社会福利国家的漫长发展之路
一张1870年的素描 俾斯麦时代:最早的社会保险体制
魏玛共和国:“社会宪法”得到确认
战后:收获的季节
四 社会福利国家一瞥
社会保障的三大原则 医疗(健康)保险 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 事故保险 从社会救济金说开去
“企业共同决定权”
五 下一世纪:德国走向何方
罢工,又是罢工 如果每人都愿意放弃一点舒适
从兴盛走向衰落
第八章 理想依然不灭――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在德国
一、黑夜里一道耀眼的闪电――德共沉浮记
在风云激荡中诞生(252) 从“布尔什维克化”到遭纳粹
取缔 战后:光明稍纵即逝 曾经激荡的心
依然在跳动 又一次被遗忘
二 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政坛的新兴力量
巧妙的政治艺术 激烈的党内斗争 东部人民的代言人
左派势力依然分裂
三 风雨交加,大浪淘沙
1991年:梅林研究所已不复存在
握着我的手,教授的眼里放出了光彩 幸运的《莱比锡人民报》资
料部主任 1997年:教授的再思考
四 2年抗争不息
――记一位曾被开除公职的共产党人
三篇报道透露踪迹 因坚持信念而命运坎坷
从自己阵营射来的暗箭 长夜里的一盏灯
信仰的源泉
五 两个西部老共产党人
一对矛盾而又统一的形象 普通的居室,坚定的信念
坦诚回首当年 给人新意的报告会
一个老地下党员的反思与设想
第九章 令人闻之色变的“城市游击队”
――“红军派”今昔
一 神秘的苏姗
警察来敲门 普恩托血案 疯狂归于平淡的恐怖分子
二 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从无序走向有序 年轻的心在骚动 干柴上的一粒火星
“我们要挑衅”
三 幻想中的信念
《城市游击队手册》 游离于现实之外
四 炸弹,在资本主义的心脏爆炸
中东受训 恐怖系列终于开演 第一代“红军派”在狱中
第二代“红军派”与’77冲击波”
斯德哥尔摩使馆的枪声 最高大检察官命归黄泉
施莱尔被绑案:惊心动魄的七个星期
五 一个时代结束了
8年后枪声又起 法新分社收到神秘传真
20年铁窗生涯之后
第十章 德国的秘密情报系统
一 我不知道我的“档案袋”里有什么
“操行鉴定”:不仅记录有无犯罪前科 一个公开的秘密
50年代的“无头案”
二 德国情报系统初瞥
“三驾马车” 风光的联邦情报局 核材料走
私案与施密特鲍尔
三 我不能去中国”――汉堡宪法保卫局长对我说
“侧身入行”的情报首脑 无处不在的情报人员
“国中之国”
四 沃尔夫: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秘密情报首脑
一张令西方情报部门喜出望外的照片 在红色环境中成长
从名记者到谍报首脑 人格魅力
倾倒“超级女间谍” “双重间谍”:又一枚钉子
间谍钻进总理府 “沃尔夫神话”经久不衰
第十一章 莱茵河的倒影――德国人如何看
中国和中国人
一 许多年前一个美丽的童话
依然从马可?波罗开始 从“文化热”到政治宰割
文化上的渗透和融合 从不平等走向平等
二 莱布尼茨、歌德和黑格尔当年这样看中国
莱布尼茨:系统研究中国文化的第一人 歌德:以
理想主义者的情怀拥抱中国 充满批评的黑格尔
三 中国人聪明吗
从真实的故事讲起 德国教师看中国学生
浅谈东西方文化传统之不同 一切都从教育开始:
再也不要耽误了
四 中国人文明吗
一点反思 孔老夫子当羞愧无比 从不同视
角看生活环境的不同 不应成为托辞
五 中国人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吗
德国企业如何进入中国 投资额为什么上不去
高素质人才在哪里 中国轻工产品进入德国市场该注意些什么
六 不了的中国情(附录)
初见中国 任教国立同济大学 迷人的上海,淳朴的民情
艰难的“孤岛”和赣州生活
再见,上海 中国,心中一块洁白的圣地
母校情,中国心 梦魂萦绕,无以遂愿
后记
关键词: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