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

ISBN: 978781087705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4-4

页数: 506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可采性”是贯穿英美证据法的一条“金线”,可采性规则更是英美证据规则体系的核心。在大陆法系各国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占据同样重要地位的地据能力理论与可采性有异曲同工之效。而在我国,证据的可采性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本书对可采性的基本概念、可采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可采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规范可采性的证据规则、可采性规则的价值分析、操作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法上的研究,最后以中国的证据制度改革为落脚点,论证了在中国确立可采性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通过设立证据准入程序,完善有关的证据规则,树立起证据必须具有可采性的观念的确保证明真实与正当性的一剂良方。作者还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可采性规则的总体设想和具体建议。

作者简介


姓名:郭志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5年1月   最后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刑诉法学   职称:副教授   代 表 性 著 作 (包括教材)   1.《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刑事证明论》,合著,卞建林、熊秋红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3.《美国刑事诉讼法》,译著,卞建林、沙丽金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5.《试点与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实证研究方法》,合著※译著,合著者:吉姆·帕森斯,梅根·高登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6.《刑事正当程序研究——法理与案例》,合著,卞建林、吴宏耀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9月   7.《传媒与司法》,合著,卞建林、焦宏昌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8.《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合著,卞建林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9.《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参著,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0.《审判公正问题研究》,参著,陈光中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论 文

1.《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   2.《鉴定机构性质辨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   3.《对抗与合作: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模式定位》,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12期,2006年12月   4.《简易程序实证调研报告》,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一卷,2006年6月   5.《比较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   6.《西班牙法院体系与刑事再审制度考察报告》载《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5年1月   7.《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   8.《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2004年6月   9.《司法鉴定的基本属性与制度定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2003年8月   10.《传媒与司法的辨证关系》,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2003年6月

主 要 科 研 项 目

1.中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实证研究,国际合作项目,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研究报告:《关于刑事简易程序的实证调研报告》   2.试点与改革之关系研究,外资项目,2005年8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专著:《试点与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实证研究法》   3.中国的普通程序简化审实证研究,国际合作项目,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普通程序简化审改革的实证分析》   4.司法改革方法论研究——以刑事诉讼法学为视角,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专著:《司法改革方法论研究》   5.司法鉴定的程序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专著:《司法鉴定的程序规制研究》

获 奖 情 况

2006年10月,《刑事证明理论》(参著)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主 要 学 术 交 流 情 况(包括学术会议、讲座、进修)   1.2003年12月-2004年6月,赴美国维拉司法研究所进行为期6周的短期访问   2.2004年4月-5月,赴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考察“刑事再审制度”   3.2005年1月,赴英国考察“刑事再审制度”   4.2005年2月,参加美国纽约“比较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

目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之分析
第一节 关联性
一、关联性(relevance)的含义与判断
二、逻辑上的关联性与法律上的关联性(logical relevancy and legal relevancy)
三、附条件的关联性、多重关联性与有限的关联性
第二节 可采性
一、可采性的含义
二、可采性规则
三、可采性的司法裁量
第三节 与关联性、可采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实质性(materiality)
二、证明性(provability)
三、证明力(weight)
四、证据能力
五、合法性
第二章 可采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英美证据可采性理论的形成
一、英美可采性证据规则的形成与发展
二、英美可采性证据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英美证据可采性规则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大陆法系有关证据能力的理论、立法与实践
一、大陆法系国家有关限制证据能力的理论
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关于证据能力的立法与实践
第三节 两大法系可采性规则之比较与评析
一、两大法系可采性规则之区别
二、两大法系可采性规则之联系
三、评论
第三章 关联性规则——以关联性与可采性的关系为视角
第一节 概述
一、可采性规则的体系与分类
二、关联性与可采性的关系
三、关联性规则在中国
第二节 品格证据规则
一、良好品格证据(lO)
二、不良品格证据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品格证据的规定
第三节 类似事实证据规则
一、类似事实证据规则的判例发展
二、类似事实证据的采纳标准
三、类似事实证据规则的例外情形
四、被告人的合并审理
五、对类似事实证据规则的评价
第四节 特定诉讼行为与事项的关联性
一、特定诉讼行为与事项的关联性
二、科技证据的关联性规则
第四章 确保证明真实性的可采性规则
第一节 意见证据规则
一、概述
二、英美法系意见证据规则的立法与实践
三、大陆法系意见证据规则的立法与实践
第二节 传闻证据规则
一、传闻规则的形成
二、传闻规则的理论基础
三、传闻陈述与非传闻陈述
四、传闻规则的适用
五、传闻规则的例外
六、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传闻规则的立法与实践
第三节 最佳证据规则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起源
二、最佳证据规则的演变
三、最佳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
四、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
五、制定法的规定
第五章 确保证明正当性的可采性规则
第一节 概述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与范围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两种模式
第二节 非法搜查、扣押证据的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依据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制与例外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三节 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一、非法自白排除规则的确立
二、自白排除规则的理论依据
三、自白排除规则的适用标准
四、大陆法系国家的自白排除规则
第四节 “毒树之果”的可采性规则
一、“毒树之果”原则的确立
二、“毒树之果”原则的例外
三、“毒树之果”原则的适用
四、其他国家以及联合国法律文件的有关规定
第五节 特权证据规则
一、特权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特权规则的分类
三、特权规则与证据的可采性
第六章 可采性规则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可采性规则的实体法价值
第二节 可采性规则的程序价值
一、促成审前程序与法庭审理程序的分离
二、对取证活动的制约与影响
三、对被告人、证人等的权利保护
第三节 可采性规则的社会价值
第四节 可采性规则的价值权衡与选择
第七章 确定证据可采性的程序
一、可采性问题的判断主体
二、提出可采性争议的方式——当庭异议与审前动议
三、确定可采性的程序
四、与可采性有关事项的证明
五、其他国家确定证据可采性的程序
第八章 可采性规则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关于可采性规则的立法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国确立可采性规则的必要性
一、建立、健全可采性规则是保障实体公正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可采性规则是提高程序公正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可采性规则是提高诉讼效率和保护其他社会利益的需要
四、建立、健全可采性规则也是我国法制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接轨的需要
第三节 中国确立可采性规则的总体设想
一、理论研究的准备
二、法律观念的转变
三、可采性规则体系的构建
四、配套制度的建设
第四节 几个亟须设立和完善的可采性规则
一、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二、非法物证排除规则
三、传闻证据规则
四、特权规则
五、原始证据优先规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关键词:刑事 证据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