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女阿五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华女阿五

ISBN: 9787806576304

作者: [美]黄玉雪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04-1

页数: 251

定价: 15.20元

装帧: 简裝本

内容简介


初版于1945年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如今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作之一,也是最早拥有大量美国读者的小说之一。黄玉雪的这本自传体的畅销小说之所以继续吸引广大读者是因为它的文体既简单明了(它不断被推荐给青年读者),又因为它是一个在美国取得成功的故事而具有吸引力。近来,黄玉雪的记叙体小说被公认为汤亭亭和谭恩美这类后来的女华裔美国小说家自传体小说的重要先驱者,但同时被指责是一本毫无批判地接受美国文化优越论的著作.

《华女阿五》之所以在美国流行,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符合美国基本的文化神话之一:通过艰苦工作、勤俭和抓住机遇,移民家庭便能逐渐实现美国梦。美国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是这类记叙体的伟大范例,是关于美国人靠自己奋斗成功的经典叙述。黄玉雪在她的自传里向世人展示她逐渐明白美国个人主义的伟大信仰,明白自我发展和成名的权利,这渐渐使她与父母以社会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在一种意义上讲,黄玉雪的故事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一个为她自己获得被人重视的故事,超出了小说标题中华女阿五低人一等的概念。

《华女阿五》给予这个美国式成功故事的双重涵义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华裔美国人,而且是女子。该小说出版时正是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对亚洲人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与日本人交恶(日本侵略者在二次大战中惨无人道,无恶不作),另一方面与中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尽管如此,政治联盟不一定消除种族的刻板印象,美国在法律上社会上对亚洲人长期存在偏见,一般地讲,亚洲人不被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多数人真正地接受。不过,一些美国作家,特别是赛珍珠介绍中国的作品产生轰动的社会效应使美国人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有了正面的印象,对他们产生同情。黄玉雪也表明她的写作动因之一是她热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华人所做的贡献,这样,在西方世界里,华人会得到认可”。(第二十七章)结果是她以有趣的笔调,很详细地描写典型的美国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有趣的不同的文化而不是怪异的文化。书里有对庆祝传统节日、结婚、生孩子、殡葬等等仪式的描写。中国文化受到最大注意的一个方面是饮食。黄玉雪详尽地描写了中国菜的各式调料和配方,烹调成了她与美国白人交流和获得好感的主要方式并非偶然,因为美国人喜爱中国饮食是众所周知的。

黄玉雪创作显然旨在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美国华人具有值得自豪的明显的文化特性,但基本上和其他的美国人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黄玉雪一家有关日常工作的伦理和自力更生的态度符合美国人所喜爱的理想。另一方面,使黄家明显脱离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是,他们强调传统和体现在黄玉雪父母身上特别是她父亲身上严格的家庭等级制。这当然是黄玉雪故事里主要冲突的根子,她逐渐实现她的个人主义,抵制她父母的命令。故事的主线是黄玉雪逐渐明白在她生长的家庭和文化单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个外部世界为她提供了一整套另外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关于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念。黄玉雪说,当她在额外时间为凯泽家当帮工与美国家庭相处时,她就豁然开朗了。黄玉雪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她反对父亲上,虽然她保持着对父亲的爱戴和尊敬。黄先生事实上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个基督徒。他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有力地摈弃儒家传统的某些方面,诸如裹小脚、禁止女儿上学,同时他也相信道德责任,当他看到违背大众利益的现象时,他便要说出他认为正确的道理。不过,在另外的方面,他尊崇儒家的正统观念,要求他的女儿绝对服从他的意旨,对他不公平对待女儿的做法辩解。

表现在《华女阿五》里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要发展,因为黄玉雪代表美国华人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整个美国华人社区日益变得重要了。这意味着一种转移,从直接移民到美国并保持中国人特性的华人转移到年轻的华裔一代,年轻的华裔对中国缺少亲身的体验,没有父母对中国的那种依恋,事实上他们越来越把自己首先看成是美国人,然后才是中国人。根据这样的看法,尽管黄玉雪关心学习,保留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保留中国的传统工艺,但很难否认这本小说不是基本上抛弃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该小说的关键时刻之一是黄玉雪在大学里学习社会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在现代美国社会,“我们认为孩子都是个体,父母再也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他们要尽力去了解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第十五章)黄玉雪听了顿时大吃一惊,因为这是对她所受到的教育直接挑战。她立刻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这些“现代真理”,认为她父母的价值观念是落后的,注定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箱里。随着她认识的提高,她发觉自己在家庭的环境里越来越感到心理上和感情上受到压抑,感到有必要离开这个压制人的、限制她行动的环境。

《华女阿五》的自传形式特别有趣,也很重要。前面已讲过,不难理解《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在美国文学上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强调美国文化里的个人作用,为了保持个人特性和获得自我决定的权利,努力克服社会强加给他或她身上的种种限制,在美国总是受到欢迎的。自传形式特别适宜于揭示一个人的内心斗争和演变。自传形式对少数民族的女作家尤其有吸引力,因为它能有力地表现作者在与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作斗争时的内心世界。美国黑人文学包括了许多重要的自传,它们特别有力地揭露了种族主义的非人道性质。《华女阿五》也许是华裔美国女作家的第一本重要传记体小说,它在记录女主人公在中美文化冲突之中围绕她的自我所作的斗争为其他许多作家提供了范例。

有趣的是,黄玉雪企图通过第三人称叙述,使她的自传具有中国风味。这非同寻常,足以使她说这是“中国的礼貌”。有不少作家注意到,由于使用了这种手法,叙述者的声音里便出现了某些矛盾或裂口。这种叙述在传统上的原意是掩盖个人的声音,但它似乎有悖于黄玉雪揭示个性的中心主题。三十年之后出版的《华女阿五》续集《没有陌生的华人》(No Chinese Stranger, 1975)开始时使用了第三人称,父亲死后,便转换了第一人称。不过我们已经知道,黄玉雪在创作《华女阿五》时已经不受她的父亲的约束了,因此她使用第三人称与她肯定个人主义有矛盾。当然,黄玉雪希望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小心回避与父亲和家庭产生永久的裂痕,对她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结果是,当她企图在要她坚持个性的对抗性要求和她要保持与中国价值观念的联系这两者之间进行协调时,叙述中的不一致的声音反映了黄玉雪身上仍存在着没有解决的家庭紧张关系和她想搞好平衡的愿望。

随着亚美文学的迅速发展,《华女阿五》在学术研究领域里被视为早期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著作。不过,正如前文所述,该小说也受到了批评。质言之,批评她太不加鉴别地接受美国文化的理想和价值观念,通常以牺牲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为代价,而她的这种看法被看成是过时了,只局限于转变到个人的发展上。她创作这本小说的主要动因显然是想引起白人主流社会对在美国的华人及其文化和种族特性的理解和同情,然而,她由于全面接受了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优越性方面而抛弃了她身上的与西方文化不相容的中国传统。不过,这些美国价值观念本身,特别是在美国社会是不是真的符合它所宣传的理想的方面,从来没有被认真地分析过。当黄玉雪偶然遇到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时,这些不愉快被她很快地抛到一边,她更注重强调的是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白人,他(她)们帮助和鼓励她发展和独立。总的来说,黄玉雪在学校学习期间,显然生活在一处不错的然而狭窄的天地里,而她相当强调她逐渐脱离这种与社会隔离的状态,虽然是被动地脱离。黄玉雪对这种与社会隔离的状态的解释是她忙于生计,没有很多时间进行社会交际,但从象征和心理意义上讲,她既脱离了华人的生活圈子,又不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在小说的结尾,黄玉雪的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表明她走向白人主流社会。黄玉雪承认,她的陶器业务的成功完全取决于白人对它的兴趣,而唐人街的华人则把她看成是怪人。黄玉雪没有机会在大学里得到学位和她得用在白人家里做家务事赚来的钱上学,至少部分原因应归过于美国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但她从来没有对此提出过疑义。要了解美国历史的这一方面情况,我们也许要读读汤亭亭的《中国佬》。

如果说黄玉雪的《华女阿五》看起来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期待而肯定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话,我们也需看到她非常在意避免与她的家庭和父亲产生永久决裂的这一面。从这方面看,该小说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式的文化烙印: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在书的结尾,她取得成功了,最后得到父亲的认可,对黄玉雪而言,这是完整意义上的抱负实现。至少对美国读者来说,这种结尾多多少少有点问题,因为黄玉雪对超过儒家教条的基督教真理的维护,在争面子上的努力显得相当软弱。尽管她的父亲在她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了种种障碍,但他最后说,女子在美国能找到好机会,他多年前就改正了认为女子不行的错误看法。在黄玉雪这方面,她的父亲的话没有讽刺意味而是真诚的,是表彰她一直追求的理想。

半个多世纪以后,我们再来评价《华女阿五》,把它看做是一部历史著作,它表达了对美国的理想化,而当下的华裔美国作家对此却难以苟同。该书注重在迥异的文化之中看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相同方面,旨在促进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向白人表明华人如何很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当前美国社会的倾向是坚持民族多样化和个性多样化,而不主张原来的“大熔炉”理论。如今我们要更复杂地看待中美文化,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我们要仔细分析它是不是仍然代表如《华女阿五》所描写的单一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华女